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

转帖《孔子见南子》

圣人孔子为何会见艳名在外的美女南子? ,




[人物小传]:南子,春秋时卫国国君夫人,行为淫乱,曾经慕名召见过圣人孔子,为历史上著名的“子见南子”。 ,



[君子心语]:一个在堕落中的女人,一个道德模范的圣人。她需要他光明的救赎(秩序、道德),可惜他只是个世俗的男人而已,在世俗的冷眼下,他逃之夭夭,剩下她,无奈堕落于黑暗之中。 ,



1、荡妇的执著

她是一名真正的荡妇。 ,



作为宋国美丽的公主,未出阁前便艳名远播,与著名的美男子公子朝——自己同族的弟弟乱伦私通,后来嫁给卫灵公,又跟灵公内宠大臣弥子瑕通奸。灵公为了取悦她,竟把公子朝从宋国接了过来玩四人游戏。她安之若素游离于丈夫与各个帅哥情人之间。 ,



你很难想象灵公作为一个男人的心态,也很难想象灵公与南子之间的夫妻关系。某种程度上也许要龌龊地揣测两个人某些方面的“不和谐”,使得灵公作为一个男人的本性越发衰落下去,最后连同男人的尊严都不要了,头顶着几只绿油油的大帽子把自己的情敌接到家里来。 ,



但也有可能灵公属于心胸过度开阔的异类,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都有。举个例子,如果在大宴群臣的时候,你的内宠大臣弥子瑕把桃子吃了一半,然后当着所有大臣的面把另一半塞到你嘴里,你会怎么做? ,



如果是秦始皇可能拖出去砍了,齐桓公可能面露不悦,但是我们家的灵公却非常高兴对大家炫耀:“你看子瑕多爱我啊,吃桃子都分给我一半。”——某种程度上,“很傻很天真”真的是需要境界的。 ,



连渐渐懂事的儿子蒯瞆也无法忍受亲人给予的羞辱,派自己的家臣去刺杀淫荡的母亲。失败以后,灵公把自己的儿子逐出卫国,让其流亡天涯。 ,



遇到这样一位想得开的老公,放荡的南子是很自由的。她正当盛年,美貌如花,有帅哥情人相伴,有天真的老公纵容,除了外面的流言蜚语稍微有点心烦以外,她应该是很快乐的。 ,



如果没有孔子,如果没有著名的“子见南子”之谜,南子在历史上仅仅是一名水性杨花、乱伦私通的荡妇而已,可是她见到了孔子。 ,



圣人自然不会主动去见一名艳名在外的荡妇,虽然她当时贵为卫国夫人。是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见孔子。 ,



她自然知道孔子是什么人,最讲礼教道德的圣人。 ,



一个生性放荡、视礼法为无物的荡妇(乱伦、通奸),为什么要见一个道德声名远播的圣人呢? ,



南子私通的可都是大帅哥,证明这位美女挑眼得很,而孔子那个时候已经是50多岁的老头子,并且圣人长得像阳虎。阳虎是谁呢?是欺负宋国匡人的恶人,也就是说,圣人可不是面如冠玉,长须飘飘,而是像“恶人”。 ,



南子不仅要见,更要在自己的内堂见,不仅在自己的内堂见,而且要他跟自己一起乘车出游。 ,



一个是道德败坏的荡妇,一个是礼教楷模的圣人,一个是喜欢帅哥美貌如花的少妇,一个是五六十岁的糟老头,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女人。 ,



2、圣人的暧昧

想要分析南子见孔子的原因,我们不妨看看《天龙八部》里,马夫人对萧峰说的话:“你难道没生眼珠子么?恁他是多出名的英雄好汉,都要从头至脚向我细细打量。有些德高望重之人,就算不敢向我正视,乘旁人不觉,总还是向我偷偷地瞧上几眼。只有你,只有你……哼,百花会中一千多个男人,就只你自始至终没瞧我。你是丐帮的大头脑,天下闻名的英雄好汉。洛阳百花会中,男子汉以你居首,女子自然以我为第一。你竟不向我好好瞧上几眼,我再自负美貌,又有什么用?那一千多人便再为我神魂颠倒,我心里又怎能舒服?” ,



既然南子自负天下美貌,倾倒众生。孔子人称“圣者”,那么基于女人的好胜心和征服欲,倒想看看他是否能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这是一种姑且称为爱情的东西。 ,



美貌的女人总有这份征服欲。 ,



也就因此,历史上著名的“子见南子”充满了暧昧的挑逗意味。太史公这样记载:“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天下的人都愿意跟我丈夫卫灵公做兄弟,他们见了我丈夫,也会见我南子夫人的——由此可见南子身份地位之高)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技术工匠的掳掠占有和铁工具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各种手工业交流提高。贵族们皆足饰珠玑,腰金佩玉,且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



南子见孔子,“环佩玉声璆然”,自是盛装以待。出于尊者讳,太史公没有提及两个人的对话,只是说夫人在帷帐里,孔子一进门就向北行礼,然后夫人再在帷帐里回拜,然后就回来了。 ,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南子费了那么大精力见到了圣人,不可能只看一个老头子朝她行礼,他们必有所交谈。 ,



那么谈的是什么呢?没人说过,只是在孔子对子路的赌咒里,略微看到一些影子—— ,



孔子见完南子回去,弟子子路不愿意了:“师傅,你是圣人,怎能见一个名声败坏的女人,然后……”下面的话,子路估计说了,但是没有记录。子路性格粗暴,着急的时候自是口不择言,但孔子是天下第一圣人——谁也不敢写。 ,



老实人孔子气急败坏地发誓:“如果我真像你说的那样做,连老天爷都会厌弃我的!” ,



从这里我们反向推论,他们之间虽然没有严重到像子路意淫的“然后”,但是交谈肯定是交谈过了,而且是很亲密而深入的交谈。 ,



既然出于征服欲,南子必让孔子看到她的脸,交谈的过程中,她一定揭开了帷帐,一张芙蓉秀脸,风情万种。 ,



可以想象,孔子坐在南子的内阁里,面对着美丽多情的南子夫人,听着帷帐里“叮叮当当”的环佩声响,闻着对面散发出来的女人的幽香,圣人会说什么呢? ,



4、有毒的曼陀罗

历史上有些有趣的东西需要我们倒着推论。史书再没有记载这次荡妇与圣人之间的交谈内容,却记录了这次交谈的结果——孔子答应跟南子和她的丈夫一起乘车出游。 ,



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奇妙的信息。大家都知道,从前南子见孔子,多次拜托而孔子固辞,谁知道见了面交谈以后,圣人居然答应跟他们一起出游。老头子是个圣人,读了那么多书,知道那么多礼仪,不是卫灵公那种“很傻很天真”的傻瓜,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可是——他去了。 ,



他去了,跟着声名狼藉的南子夫妇一起,但却没有架住世人们的讥讽(市人歌曰:同车者色耶?从车者德耶?孔子叹曰:“君之好德不如好色!”乃去卫适宋。《东周列国志•七十九回》),叹息了一声“君子好德不如好色”,逃之夭夭。 ,



然后,逃离了卫国,同时,逃离了南子。 ,



史书的结论是,圣人是厌恶了这些淫人——可是他入卫国之前就应该知道,早干吗去了? ,



所以最后的结点,还是在那次交谈。 ,



我们不否认,一开始南子固执地要见孔子,是好胜心与征服欲,她倒要看看这位圣人能不能架住她的无穷魅力。但是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南子是单纯引诱,孔子最后是不会答应跟南子一起乘车的(我们要对圣人的道德水平有些信心)——南子一定还说了别的。 ,



那么会是什么呢? ,



南子应该是个聪明的女人,她有引诱圣人的俏皮,同时还会具有一种常识,那就是引诱的结果是很难成功的,别忘记那是个口口声声道德礼教的圣人,而且是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子。那么,她还想什么呢? ,



我们可以推测,南子的心态——一个堕落中需要救赎的女人,一个希望看到太阳的女人。 ,



所以在极端的不道德里要见极端的道德,在圣人的交流甚至是呵斥里,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在声名狼藉的压力下,南子更想晒一下太阳。 ,



因此,才会有这次著名的“子见南子”之谜,才能解释通为什么圣人还会跟南子乘车,是怜悯,是拯救,是理解……或者,什么都是,什么也不是。 ,



但是这次圣人让她失望了,他在半途中逃之夭夭了,他根本无法跟她一起承担起世人的讥笑与指责,她只能永久沉寂于黑夜了。 ,



——曾经见过黑夜里盛开的花,在黑夜映衬下却很像一朵百合,花香清淡幽雅,但是剧毒在身,人们叫它致命的曼陀罗。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并没有固定的落脚点,而是到处抒发政见和理论,再看看有没什么地方适合他留下。 ,





这一天,孔子一行来到卫国。卫国这个地方有二点很有趣: ,





一是,国君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有意思。卫国的灵公以养鹤为名,不问政事以此来逃避儿子的追杀,儿子以扼死鹤为乐趣,又在自己的儿子——灵公的孙子面前,装善良,装仁义,把折断的鹤的腿给包扎好。灵公一心想传位于自己的孙子,可是儿子却紧追不舍。 ,





二是国君的夫人知名度颇高。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美艳无比,冠绝列国。 ,





孔子在卫国,留下了千古绯闻-----见南子。 ,





南子爱孔子(或者说崇拜),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孔子除了学说,还应当有相当大的人格魅力,尽管他当时已经50多岁了)。南子想见孔子的最初动机有二:一是见见自己心中的偶像,二是希望能通过自身的魅力把孔子能留下来,帮她治理卫国。 ,





但孔子是没有留下,而是选择了继续前行,离开了卫国。事后弟子们问他,是不是爱南子,他并没有正面回答。 ,





如果,我是说如果,他就此留在了卫国,可能就是不一样的结局了。他最多成为一个永留青史的好宰相,却成不了一个中国几千年来供奉的圣贤。他是有点迂,几年来一直在野地里带着弟子们游荡,去各个国家发表他们的仁义主张,希望天下大治,他和弟子们经常遭人追杀,受人白眼。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过得很清苦。他却没有退回来的意思。因为他的心里装着他的梦想,一直以来的追求和主张。现代人缺少的是,那种心平气和地追求自己梦想的勇气,受了挫折也不放弃,动摇过也会再次坚定起来的意念。这就是孔夫子,千载之下所有中国人和中国知识分子顶礼膜拜的偶像。他无愧圣人这个称谓。 ,





再看看有关这件事的记载,很短的一段话:“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重点是这句话的含义,由于古今意思已大不相同,译的结果也不同。我看此文的原意应当是这样的:孔子去会见南子,回来后,子路等弟子很不高兴(为什么老师要见这样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哪?)。因此,孔子就对子路和其他弟子说了,南子并非是予(我们)想象的那样,如果她真的如传说中的那样(名声不好),那么上天都会厌弃她的。】 ,





其实,早在孔子刚到卫国时,南子曾经找人告诉孔子,想见见孔子。 ,





由于顾虑南子名声不好,因此,开始,孔子并没有答应。 ,





但是南子对见孔子这事很上心,三番五次邀请,终于有一天,孔子登门拜访,见到孔子的南子内心激动万分,对孔子十分恭敬(“夫人自帷中再拜”)。 ,





谈的什么,今天已不可知,网上各种各样的复原无非是作者以己度人罢了。但相信时间不会短,因为在这次谈话后,南子在孔子心中的形象发生了颠覆性(叫革命性可能更准确吧,呵呵)的改变。 ,





因此,当子路这个学生摆脸色给他看时,孔子才说了上述那段话。 ,





万事谁能知究竟?人生最怕是流言! ,





孔子当然深知流言的杀伤力,所以才对弟子们解释说:你们不要听到人家胡说八道就相信了,南子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都不清楚,因为听到的都是谣言,因此,南子不一定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你们也用不着为我见南子这事不高兴。 ,





怪谁呢?要怪就怪孔夫子“述而不著”吧,要怪就怪《论语》和《史记》记载的太潦草吧,要怪就怪古今字义差异太大吧。如此富有戏剧性的会面,竟然数笔带过,也难怪后人浮想联翩了





公元前496年,游历至卫国的孔子遇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他接到了一个必将被议论千年的约会。 ,



来者是卫国王宫的宫人,送来一方素帕,上书寥寥数语:“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笔体清丽娟秀,显然出自女人之手。 ,



孔子周游列国逾十余载。所见国君,大夫,上卿难以计数,每至一国,惟求能见该国政要,以兜售其治国之道。虽屡遭碰壁,却名声鹊起,每到一国,各国政要大都奉若上宾,但独不接受孔子为官。卫国国君卫灵公厚待孔子,给予六万俸禄,却无任何实职,孔子空有满腔治国大志,却无处施展。 ,



而此刻,他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一个叫南子的女人想见他。 ,



没有一次会面会比这次会面让孔子感觉到为难,因为,要见他的是一个女人,一个非同一般的女人。 ,



他曾经在吴王夫差的宫殿里大谈仁义德治之道,在宋国与上卿大夫们展开义利之辩,在晋国分别见到三家大夫,向他们大谈克己复礼。没有什么地方是他孔丘不敢去的,只要一有人表示对他治国理想的兴趣,孔子明知希望不大,却从来都是义无反顾。 ,



他所想面对的没能面对,他不想面对的此刻就在眼前。在孔子的人生坐标中没有“女人”二字,而此刻面临的这个女人却非常的真实。 ,



最后,他还是决定去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接到过这样充满智慧的邀请函。想必,能写出这么高超邀请函的人,智慧和谋略自是非同一般的。尽管,他已多次婉拒了卫灵公的代邀。孔子一生就是为了“礼”而忙碌,怎能在人家盛情邀请前失礼呢? ,



况且,这是相当正式的邀请。邀请函用词高明,让人无法抗拒。 ,



还有一个因素是深深隐藏于内心的,就连想想都令自己抱愧。尽管自己曾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但是,没说过“非礼勿想”啊!南子,哪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啊? ,



自己何曾把注意力放在女人身上。即使,几年前在吴王夫差的宫殿里见到天下第一美女西施时,他也未曾侧目。可是,来卫国之前,他却早已经知道了这个叫南子的女人。 ,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圣人也难免。若你读过后代史家这样的记载,说她“美艳不可方物”“品不端,有淫行”,“君王专宠”,很多事情卫灵公说了不算,南子说了才算,后来甚至影响到了王位承袭,你就能理解时年五十七岁的孔子为什么在考虑再三后要去见她了。 ,



不管是满足好奇心也好,还是想借南子之力实现某些目的也罢,这都是后人的猜想,反正,孔子像往常一样,在赴会前都要隆重的焚香沐浴,之后,在众多学生的窃窃私语中,孔子走出了宾舍的大门。 ,



卫国是小国,都城虽没有临淄的繁华,也没有邯郸的雄伟,却别有一番风味,在精致中透出灵秀。但此刻,孔子却无心欣赏车窗外不断变换的街景,内心思潮起伏。这个淇水边长大的女人,到底为了什么要见我?而我为什要去见她? ,



孔子想起了他在卫国收集到的一些诗歌,他要把这些诗歌收集到国风中去。(诗经是孔子整理的,其时已收集十之六七)突然,孔子有个惊讶的发现,卫国的诗歌竟然有这么多是写女人的。《静女》、《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淇奥》、《硕人》,都自有一段风流蕴藉,而平时,竟然被他忽略了。这个惊人发现,使孔子心里油然而生一种久违的神秘感觉,不由一片烦躁。 ,



他历经磨难,多次碰壁,从来没有想到过退缩二字。刹那,他想叫驾车的子路停下,几次话到嘴边,又硬生生的把话吞回。 ,



从前,要说的话早成竹在胸了,可现在,颠簸的马车让他心乱如麻。直到听到子路叩响宫门的时候,他知道,一次不可避免的见面就要来到了。他定了定神,恢复了当世大儒的雍容神态,躬身走出了马车。 ,



2

宫人把他引进大厅,奉上香茗,便匆匆退去。午后的阳光以相当俏皮的方式,射进厅内。孔子看到一幅帛画挂在墙上,斑驳的树影摇曳其上,竟然有一种浑然天然的效果。大厅当中铺了张柔软大毡,云纹图案,色彩素净,边上柜子摆满古玩珍奇,一看都是价值不菲——这不是他曾经来过的地方,这是后宫。孔子一想到后宫二字,心中不由一阵慌乱,尽管他早已经到了不该慌乱的年龄。 ,



这该是一个相当尴尬的情境,孔子用最快的平静掩饰了不安,安静的等待着主人的出现。可是,不安很快又悄悄的爬上了心头,因为,他似乎觉得有一双眼睛在暗中注视着他。 ,



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孔子曾经体验过在显贵达人处苦候接见的落寞,却从未如此这般坐立不安。 ,



窗外风起,孔子一阵凉爽。秋后的风总能让人精神一振,孔子知道,希望见他,抑或是他想见到的人已经来了。 ,



她就在对面的帷幕中。 ,



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的,孔子反而没有刚才的局促,他到位的做了完全符合礼仪的稽首一拜。南子是国君之妾,当不配享受国君之礼,孔子是无论如何不会失礼的。 ,



南子在帷中回拜,环佩玉声璆然。虽然隔着一层帷幕,孔子却分明的感觉到一种淡淡幽香扑鼻而来,铜猊中焚烧的檀香尽管要浓郁的多,孔子却清晰的找到了这缕幽香的源头。 ,



他正斟酌着如何说些客套而冠冕的话,南子却先他而开口:“仲尼先生,你肯屈尊来到我这里了。这到底是我召见你呢?还是你要见我呢?” ,



一听这个声音,孔子似乎明白了一些关于卫灵公为什么喜欢这个女人的原因了,这个声音娇媚而不失温厉,有一种让人欲拒还迎的魔力。 ,



南子艳名遍传天下,关于她的传言还是多多少少进入向来他的耳朵:早年和自己的表兄有不伦之恋,作为政治筹码远嫁卫国后,淫乱宫廷,还干涉朝政,卫灵公对她是言听计从。孔子从内心早把她当作一个类似于褒姒,妺喜这样的女人了。他从来都没把智慧和美貌放到一起来考虑,但是,从接到书函和听到第一句话的时候。孔子就一再证实了一件事情——南子是一个集美貌和智慧于一身的人。 ,



是啊!能让那个风流倜傥,喜新厌旧的卫灵公从此君王不早朝,独宠于她,甘心情愿拜倒在自己石榴裙下,并且能容忍她在宫廷中养面首而不吃醋,南子的魅力,确实只有让人想象的份了。 ,



和这样的人尤其是这个身份敏感、智商超高的女人对话,确实要非常小心。孔子稽首回答:“夫人言重,当是孔丘拜见卫国夫人。” ,



帷幕后,一串清脆的笑声。“夫子到卫国多时,直到今日相邀才来想见,谈何拜见,想必是听到什么传言了吧?” ,



“夫人多虑了,世人不察,大都言不可信,君子坦荡荡,何必在乎他人评价,仲尼身为客卿,无召而求见,岂非于礼法不合,况且……” ,



帷幕后再传笑声,孔子不由忐忑。只得硬着头皮说道:“况且,夫人乃国君女眷,丘怎能冒昧相见。” ,



只听南子一声冷笑,说道:“君子坦荡荡,那妇人该当如何?人道夫子当世奇客。通达天人,自与旁人不同,而今看来,言不由衷,拘于客套,岂非有违先生为人之道。” ,



“夫子此来,当不会如其他男子有何联翩浮想,乃是看是否有可能走夫人路线,让我给国君吹吹枕边风……” ,



孔子一下有被剥光的感觉,想申辩,却无处申辩。他内心确实对南子之行不齿,竟然违心说出对南子宽慰之言。回想当年,在鲁国拜为上卿,对国君直言时弊,对众人直揭其短,何其锐利。在吴王夫差处,更是不给当时霸主留丝毫情面,差点丢掉性命,在晋国,毫不避讳三家大夫的狼子野心,对他们说仁说礼,多么痛快。即使在陈蔡受厄,何尝违心——孔丘啊孔丘,你为什么会这样呢? ,



是不是因为她是女人,你一直不屑于女人的,所以才以此来敷衍。若真是如此,那你来这里是干什么来着? ,



抑或者是你经历太多挫折了,自己根本找不到出路,才想到去走一条连想想都脸红的路线呢?若通过女人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那么,你那一大套说教又有何用呢? ,



即使,你通过这个女人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那么,普天之下,王道不振,晋国呢,齐国呢?楚国呢?他们也有南子这样的女人么?他们也会给你安排这样的会面么?自己曾说危邦不入,可自己周游的国家哪个不是充满艰难险阻的呢? ,



原来德治是假,仁礼是假,说教是假。只有赤裸裸的交易,阴谋和权利才是真的。那么,这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是否会如老聃所说的万劫不复呢?自己坚持了大半辈子的信念岂不是一无是处? ,

想到此节,孔子心里反而变得无比坚强,觉得刚才的回答真是耻辱。

于是,孔子立起,用坚定的声音说道:“夫人所说甚是,老夫惟求仁而复礼,故来夫人处寻求有否我想要的东西,现在看来,恐怕是白来一趟。但恰恰如此,老夫也想求个心里明白,夫人要老夫来,求的是什么?”

一下子静得可怕,窗外的太阳也躲到云朵后面。厅子昏暗起来,把这对男女沉浸入诡谲的氛围中去。 ,



帷幕后环佩再度作响。好一会,南子才说:“知道我为什么要单独召见你吗?” ,
          孔子没有作答,他知道还有下文,南子充满魅惑的声音突然变得低沉:“因为我是女人。女人都有好奇心,我的好奇心就是你;女人都有虚荣心,让你服帖的来到这里就是我的虚荣。” ,
          “你是当世奇人,青史必将留名,男人都有追逐世界的野心,我却没有,我曾经有多么美丽的过去”,南子声音竟然有点发涩,她脑海浮现了与公子朝共撑花伞走在淇水边上的画面。“我为了自己的国家,不得不和我所追求的过去告别,面对我不喜欢的人,做我不喜欢的事情,什么名节,什么美貌,于我何用。” ,

孔子一想,我所追求的东西不是正离我远去嘛?内心不由又充满了沮丧。 ,
       “我想看看,被称为当世圣人的奇男子仲尼先生是否有我一直怀念的东西。现在看来,我已经找到答案了:失去的东西是永远都不会再拥有了”

“你现在可以走了。因为我的好奇心和虚荣心都得到了满足。” ,



孔子感觉到了,帷幕里这个身份高贵,表面坚强的女人内心是多么脆弱和空虚。心里生出一丝同情,竟然有了要去呵护对方的冲动,这一刹那,圣人做回了一个男人,但是,孔老夫子毕竟是孔老夫子,这个冲动只不过像闪电一样一下就消失了。唯一感觉就是意兴索然,脑子一片空白。 ,
刹那间,人生最重大的一次教训在不经意间狠狠的重击了自己一下。 ,

于是,起座转身,内心恻然,想起了已经阔别十年的家乡,想起了正在家里抚养儿子的妻子。他不知道是安慰还是再客套几句,但随即明白了这些都将是徒劳的,就连告别也是多余的。 ,

耳边有响起了前不久在道上得来的一句歌诗: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到门口,耳边又传来南子的声音:“先生,不想看看我吗?” ,
这帷幕能挡住人的目光,能挡住人心嘛。孔子突然觉得自己已经知道了南子的样子。 ,
脚步停住,回首,抬目。 ,

帷幕拉开。 ,

没错,就是刚才想的那个样子。 ,
八个字“宛若神女,惊为天人”。 ,

3

马车飞驰,子路一脸不悦。 ,



到宾舍,孔子马上召集众弟子,说是叫大家收集行装,明日便作别卫灵公,回鲁国去。 ,



从此,孔子结束了了长达十四年的国外游历。回国专心办学,广收门徒,儒家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孔门子弟遍布天下。 ,



同时,利用游历收集的资料编成了六本书经,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 ,



后来,他的门人把他的言行编成《论语》记载了这件事情,他的弟子直到孔子死后才把这件事情记录了下来:其全文为: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350年后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还有一件和孔子无关的事情发生在孔子死后三年,也是距离那次离奇的约会20周年,公元前476年,三家大夫分晋,中国历史进入战国年代,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时代真正到来了。 ,


后记:上下五千年第一绯闻,非孔子见南子莫属。孔子为古往今来第一名人当未有异议,南子为卫公宠妃,身份特殊。这次见面本充满争议,而让人感兴趣的是,孔子见后,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味道,子路不悦,孔子竟然指天发誓“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起因和结果是如此富有戏剧性,唯独过程却没有,让人浮想联翩。

子与南子不得不说的故事 ,
         卫国传到卫灵公,也许继承了祖上的淫乱基因,这个灵公更神,是个双性恋。卫灵公的男宠名弥子瑕,生得俊美异常,卫灵公自然对他千般宠爱。有一次,弥子瑕得到消息,说他母亲得了重病,就擅自驾着卫灵公的马车出宫探望母亲。私用君王马车,按当时的法律性质恶劣,是要砍掉双腿的。可卫灵公非但不责罚他,反而大声赞叹道:“多么孝顺的人啊,为了母亲甘愿冒如此危险!” 又一次,弥子瑕吃一个桃子觉得很美味,就将剩下的给了卫灵公。卫灵公不但不生气,还称赞弥子瑕“爱我哉”,有好吃的东西也不忘君王。由此,“分桃”一词便成为男同性恋的首个代名词,后来又陆续出现“龙阳”“断袖”,发展至今又称呼为“同志”,可惜了革命年代那么一个神圣崇高的名词,被变迁到如此不堪的地步。 ,

        然而花无百日红,等弥子瑕年长色衰时,偶犯了一次小错,灵公就变脸说:“这个家伙,从前居然敢私用我的专车,目无主上;还把吃剩不要的桃子给我,蔑视君主,真是可恶!” 这么一清算,弥子瑕想不完蛋都不行了。 ,

       卫灵公就是这样一个活宝!在孔子来卫国不久前,他还讨了个孙女般大小的艳丽老婆,名南子。南子是宋国宗室的美人,待字闺中时,本和宋国公子朝两小无猜、情投意合,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无奈宋国弱小,为讨好卫国,竟牺牲青春的南子,把她嫁给老态龙钟的卫灵公。南子被剥夺了爱情,来到卫国后浑身上下充满了叛逆色彩。这点和英国王妃戴安娜倒有几分相似。无奈卫灵公人老心不老,比她还淘,纵容她的叛逆。这对老少活宝就构成了卫国政局一道怪异的风景。 ,

           孔子周游列国,头一站便是卫国。卫灵公把孔子当作炫耀“招贤纳士”的招牌高高挂起,实际上却不受灵公待见。孔子上不得下不得,很难受。这当口,卫灵公的老婆——美丽的南子利用孔子的这种焦虑心态,派心腹前来传递热心话:“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寡小君”即南子的自称。孔子来自鲁国,是异邦人,所以南子自称寡小君是非常符合礼节的。但她的话却直白露骨,您要想取得卫灵公信任,必须先与我会晤。而我,也期盼这次会晤,以玉成好事。 ,

         不满20的美少妇南子向奔60的孔子抛了个鱼饵,孔子救世心切,一口就吞了。南子精心策划,把会晤变成两人私下的相见,仿佛在幽会。南子约见孔子,假如于大殿之上,或是与卫灵公一起,绯闻是不可能诞生的。可她偏偏安排在秘室之内,撇开了年迈的老公单独会见。这下性质就大变了,一个天大的绯闻就此产生。绯闻是什么?绯闻就是说不清的传闻。似有非有,云遮雾障。当事人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司马迁的描述更是让整个事件暧昧不清: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美丽的南子身处帷中若隐若现,当孔子进来向她行礼时,南子也欠身多次还礼,俯仰之间,满身的玉佩叮叮当当……)当然,司马迁走笔至此也不得不停下,因为后面的事实无人得知。 ,

          瓜田李下的,双方都有作案工具,女方还具备强烈的作案动机,加之双方身份特殊,因此猛料十足,极具眼球吸引力。于是瞬间,这则绯闻在卫都爆炸,满天飞舞。好面子的孔门弟子无不大惊失色,急性子的子路也指责孔子和南子这样的女人搞到一块,自取其辱。孔子百口莫辩,无奈只得对天发誓: “如果我干了见不得人的事,我就不是人,天打雷劈!我就不是人,天打雷劈!” ,


 
         三千年前的南子成功地制造了与孔子的绯闻。美丽聪慧的南子也许仅出于一颗有点野的少女玩乐心,才有意制造了这起绯闻。但这个绯闻流传之广泛之深远可能是她有生之年所不曾预见的。和孔子的另类链接,使得她轻易就流芳百世了!今后伴随中国国学的复兴,伴随世界对孔子的再认识,她的芳名仍将流芳下去。从这个角度讲,她高超的女人式智慧的确令我景仰,景仰之情有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了。看看当今五花八门的娱乐报刊——绯闻的策划制造传播大本营,生产的绯闻遮天蔽日,哪有一条比得过南子,能让神州大地津津乐道三千年?手法太拙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圣人也。 ,
南子者,卫灵公夫人也,春秋时卫国最著名的美人。 ,
        孔子见南子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无据可靠。历代文人对此事津津乐道,让人不由得产生很多遐想,“子见南子”遂成为史上有名的公案。 ,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刚刚辞去鲁国“大司寇”职务,到了卫国做官,但是有人向卫灵公打小报告,说孔子的坏话,孔子害怕获罪,辞官想到陈国去,在“匡”这个地方被误作阳虎而被抓,脱险后在一个叫“蒲”的地方呆了一个多月,后又返回了卫国。 ,
          到卫国后,卫灵公夫人南子希望见见这位名人,孔子先是辞谢,后来就去拜见了南子。《史记》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
          译成白话文:南子在葛布做的帷帐中,孔子进去后,向北行礼,南子在帷帐中还礼,佩戴在身上的玉器相互撞击发出清脆的声音。孔子说:“我本来就不愿见她,现在既然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子路①不高兴了。孔子立马辩解说:“我如果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让上天杀了我吧!让上天杀了我吧!” ,
          《史记》中的这段话,原本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来,奇怪的是,司马迁先生为什么把会见时的情景描述得这么具体,连“环佩玉声”也没有忽略,但会晤的具体内容却一个字也没有!不免产生了疑问。 ,
         柏杨先生在《君子和小人》一文中对“子见南子”有过这样幽默的描述:孔丘先生见了她,不知道搞了名堂没有,归来后身轻如燕,神色有异,被仲由先生看出苗头,问了一句。做贼的人,心情都虚,孔子先生当时面红耳赤,赌起咒来曰:“天厌之,天厌之。”天厌之者,译成白话,便是:“教他不得好死。”情急至此,可见事态严重。 ,
        似柏杨先生的描述,言下之意,似乎可以肯定孔先生见南子发生过糗事的。 ,
         孔子见南子原本算不得一件大事,既没有谈政治,也没有谈六艺,会晤并没有形成白皮书之类的东西,只要四个字——“子见南子”——就可以了,但是司马迁先生却用了大量的笔墨记载这件事,这本身就十分耐人寻味了。《史记》记载史实还是比较客观的,相信司马迁先生不会说假话,但是孔子是至圣先师,可能司马氏还是手下留情了;也可能是有意为之,让后人自己去揣摩。这是第一个疑点。 ,
第二个疑点:孔子见南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子路会不高兴? ,
         是不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呢?无据可靠,不得而知。不过孔子会见南子做出非礼的事情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虽然据朱熹注解说“南子有淫行。”②但是孔子当时的年龄已经56岁,而且孔子作为一个客居卫国首次进宫面见国君夫人的名人来说,借给孔子十个胆子也不敢胡来。 ,
         据朱熹分析,子路不高兴是因为看不起南子的品行,认为南子行为不合礼教,而孔子居然去面见这样的人,显然有失身份。这是子路不高兴的原因。 ,
第三个疑点:为什么孔子要向子路发誓“天厌之!天厌之!”? ,
         按照孔子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修养,会见了一个女人不必要也不会发这样的毒誓吧? ,
        看来孔子面见南子后的确有了变化,连子路这样的粗人也看得出来——即使没有失魂落魄,大概也就神魂颠倒了。一方面说明了南子的确美艳动人,连孔子这样有定力的老头也把持不住;另一方面,可以断定孔子的确动了心!起了爱慕之心了! ,
        另有一个佐证:过了一个多月,卫灵公和南子同车外出,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子里跟随,孔子自言自语地感叹出了一句名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③意思是:我还没有看见过爱好道德像爱好美色一样的人呢。后人注解说这句话是讽刺卫灵公的。可谁知道孔子是不是在自我感慨,自我伤怀呢!?因为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为连我孔丘也难于幸免啊! ,
         南宋理学家朱熹为孔子见南子一事进行了深刻而巧妙的解释。朱熹认为孔子见南子是不得已而见之。“盖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的确,“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国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即国君夫人)。……”④意思是在这个国家做官的,有拜见国君夫人的礼节,所以孔子见南子是当时的礼节规定了的,不得已而见之。 ,
         朱熹进一步替孔子辩解说:子路不高兴是因为孔子会见的是一个淫乱之人,对孔子来说是一种耻辱。但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啊?是至圣先师,朱熹说“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⑤意识是说孔子道德高尚,已循化境,见到品德不好的人,按照礼节应该会晤,虽然对方品德差些,但是丝毫不会影响到孔子的。言下之意,孔子好像得道高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但是,孔子担心子路却没有这样的智慧——“然此岂子路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⑥朱熹认为子路野人出生,智商有限,怎么能够想得这样深刻呢?所以只好发下重誓,消除子路的怀疑,相信自己,并试图引起子路的进一步思考。 ,
        由此可见,孔子见南子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决不像某些人认为的那么龌龊下流,无非是讲了一件男人看见美女有点心动的事情,因为孔子是圣人,做人难,即便是心中有一点点想法也会被好事者颠来倒去地说。只怪子路太不识相,老师有一点思春,做学生不要满脸不高兴,谁不会犯错误啊? ,
        其实孔子见到美女而心动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 “食色性也。”⑦怀疑孔子春心荡漾也没有什么意义,孔圣人也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么。 ,
         但是坏就坏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按照这个逻辑反推过来就是“凡是圣贤就不会有错”,孔子圣人也,当然不能有一点点错误,哪怕想想也不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