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于新华社+ 《Swissinfo》+ 翻译自瑞士媒体的部分资料
国家概况
国名】瑞士联邦(Swiss Confederation)
【面积】41284平方公里。
【人口】750.87万人,其中外籍人超过20%。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及拉丁罗曼语等4种语言均为官方语言,居民中讲德语的约占63.7%,法语20.4%,意大利语6.5%,拉丁罗曼语0.5%,其他语言8.9%。信奉天主教的居民占41.8%,新教35.3%,其他宗教11.8%,不信教的占11.1%。
【首都】伯尔尼(Bern),市区人口12.72万。
【国家元首】联邦主席为瑞士国家元首。联邦主席由联邦委员会7名委员轮任,任期一年。2008年度联邦主席帕斯卡尔•库什潘(Pascal Couchepin,自由民主党)。
【重要节日】国庆节:8月1日
【简况】位于中欧的内陆国。与奥地利、列支敦士登、意大利、法国和德国接壤。地处北温带,受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交替影响,气候变化较大,年平均气温9℃。
1291年8月1日,乌里、施维茨和下瓦尔登三个州在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斗争中秘密结成永久同盟,此即瑞士建国之始。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1848年制定宪法,设立联邦委员会,成为统一的联邦制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保持中立。
【政治】自1959年起,一直由议会中的四大党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社会民主党(社民党)、基督教民主人民党(基民党)和瑞士人民党组成联合政府,四党在联邦委员会中的比例为2:2:2:1。这一模式保证了几十年来瑞政局的稳定,被称为“奇妙组合”。在2003年10月举行的联邦议会选举中,人民党得票猛增,跃居第一大党,并在联邦委员会中赢得了第二个席位,基民党则失去一席,“奇妙组合”发生变化。2007年12月,瑞选举产生新一届联邦委员会。上届委员会7位成员中6位连任,只有人民党候选人、原司法警察部长布劳赫遭到社民党、基民党和绿党议员抵制而落选,由社民党、基民党和绿党临时推举的人民党成员维德默-施鲁姆普夫代替。人民党宣布退出政府,并表示不再支持该党新、老两名联邦委员。瑞政府“奇妙组合”、协商一致的原则被打破。
【宪法】1848年制订通过,1874年以来曾经过多次修改。瑞士实行“公民表决”和“公民倡议”形式的直接民主。凡修改宪法条款、签订期限为15年以上的国际条约或加入重要国际组织,必须经过公民表决并由各州通过方能生效。新宪法还确定了国际法高于国内法的原则。1999年瑞士公民表决通过新宪法,明确规定瑞士是联邦制国家,各州有自己的宪法。联邦政府管辖外交、财政、金融、联邦税收、货币、国防、海关、铁路、邮电、能源、电视、广播和社会保障等,其它事务由各州管辖。各州必须遵守联邦的全国性法规并接受联邦的监督。
【议会】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具有同等权限的国民院和联邦院组成。只有两院一致批准,法律或决议方能生效。国民院有200名议员,由公民普选产生,任期4年;联邦院有46名议员,由各州选派,任期因州而异,最长4年。两院议长任期均为1年。2008年度国民院议长安德烈•布永(Andre Bugnon,人民党),联邦院议长克里斯托弗尔•布兰德利 (Christoffel Brandli,人民党)。
本届议会2007年10月产生,各主要政党在两院所占席位如下:
联邦院 国民院
瑞士人民党 7 62
社会民主党 9 43
自由民主党 12 31
基督教民主人民党 15 31
绿党 2 20
其他 1 13
【政府】联邦委员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由7名委员组成,分任7个部的部长,实行集体领导。设主席和副主席,由联邦委员轮任,任期1年,不得连任。
2008年度联邦委员会组成如下:
联邦主席兼内政部长帕斯卡尔•库什潘(Pascal Couchepin,自由民主党)
联邦副主席兼财政部长汉斯-鲁道夫•梅尔茨(Hans-Rudolf Merz,自由民主党)
外交部长米舍利娜•卡尔米-雷伊(Micheline Calmy-Rey,女,社会民主党)
国防、民防和体育部长萨穆埃尔•施密德(Samuel Schmid,人民党)
经济部长多丽丝•洛伊特哈德(Doris Leuthard,女,基督教民主人民党)
环境、交通、能源和电信部长莫里茨•洛伊恩贝格(Moritz Leuenberger,社会民主党)
司法警察部长埃维利娜•维德默-施鲁姆普夫(Eveline Widmer-Schlumpf,女,人民党)
【司法机构】联邦法院:行使司法权,由30名联邦法官和15名候补法官组成,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6年,正、副院长每两年改选一次。联邦保险法院:由9名法官组成,由议会选举产生,正、副院长每两年改选一次。
【行政区划】瑞士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即联邦、州、市镇。全国由26个州组成(其中6个州为半州):苏黎世、伯尔尼、卢塞恩、乌里、施维茨、上瓦尔登(半州)、下瓦尔登(半州)、格拉鲁斯、楚格、弗里堡、索罗图恩、巴塞尔城(半州)、巴塞尔乡(半州)、沙夫豪森、外阿彭策尔(半州)、内阿彭策尔(半州)、圣加仑、格劳宾登、阿尔高、图尔高、提契诺、沃州、瓦莱、纽沙泰尔、日内瓦、汝拉。
【政党】大小政党共有30多个,主要政党有:
(1)瑞士人民党(Schweizerische Volkspartei),法语区称中间民主联盟,1971年由农民党和民主党合并组成。党员约8.5万人。主席于利•毛雷尔(Ueli Maurer)。
(2)瑞士自由民主党(Freisinnig-Demokratische Partei der Schweiz),法语区称激进民主党,1894年成立。党员约15万人。主席福尔沃•佩里(Fulvio Pelli)。
(3)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法语区称瑞士社会党,1888年成立。党员约4万人。主席汉斯-于尔克•菲尔(Hans-Juerg Fehr) 。
(4)瑞士基督教民主人民党(Christlich-Demokratische Volkspartei der Schweiz),法语区称基督教民主党,建于1912年。前身是“人民保守党”,1970年改为现名。党员约7.4万人。主席克里斯托弗•达贝雷(Christophe Darbellay)。
(5)瑞士绿党( Gruene Partei der Schweiz ),建于1983年。党员约5000人。主席罗特•根纳尔(Ruth Genner,女)。
【重要人物】瑞士联邦主席兼内政部长帕斯卡尔•库什潘(Pascal Couchepin)1942年生,自由民主党人,洛桑大学法律系毕业,曾任律师、公证员。1998年4月起进入联邦委员会,任经济部长。2003年起任内政部长。曾于2003年轮任联邦主席,2002和2007年轮任联邦副主席。2008年再度轮任联邦主席。
【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实行自由经济政策,政府尽量减少干预。对外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随着全球经济改善,瑞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经济形势好转,加之瑞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初见成效,2005年起瑞经济继续复苏,2005年全年经济增长1.9%,2006年经济增长4.9%。
2006年主要经济数字(资料来源:瑞士联邦统计局)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4862亿瑞郎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426瑞郎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9%
货币名称: 瑞士法郎,1瑞士法郎=100生丁
汇率:1美元=1.088瑞士法郎(2008年2月)
通货膨胀率:1%
失业率为:3.3%。
【资源】水力资源丰富,利用率达95%。森林面积127.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2.4%。
【工业】机械制造、化工、医药、高档钟表、食品加工、纺织业是瑞士工业的主要支柱行业。工业技术水平先进,产品质量精良,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除ABB、雀巢、诺华、苏尔寿等著名大公司外,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2006年,工业就业人数约101.26万,占总就业人口的25.6%。
【农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燕麦、马铃薯和甜菜。肉类基本自给,奶制品自给有余。2006年,就业人数17.67万,约占总就业人口的4.4%。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商业、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业,2006年就业人数为276.79万,占就业人口的70%。
【旅 游 业】旅游业十分发达,是仅次于机械制造和化工医药工业的第三大创汇行业,从业人员近16.7万。2005年,旅游业收入137亿瑞郎,同比增长4.7%。2006年,瑞士拥有旅馆5622家,床位27.16万张。2006年游客过夜数为3485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过夜数占56.4%。游客主要来自德国、英国、美国、法国和意大利。主要旅游点是苏黎世、日内瓦、卢塞恩和洛桑等地。
【交通运输】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
铁路:总长5049公里,全部电气化,铁路密度居世界前列。每年乘坐火车者达2.5亿人次。
公路:总长71293公里,分国道、州道、镇道,其中国道1759公里,为公路交通主干。公路网四通八达,遍及全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圣哥达大隧道,总长16300米。
水运:有水路航线1214公里。瑞士拥有21艘海运货轮。目前海运总吨位705508吨。重要港口为巴塞尔。
空运:主要国际机场有苏黎世机场和日内瓦机场。瑞士航空公司航线总长51.3万公里,有飞机715架。2005年3月,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与瑞航签署收购协议。
管道运输:有输油管道108公里。天然气管道1986公里。
【财政金融】近几年财政收支情况如下:(单位:亿瑞郎)
2004 2005 2006
收入 489 530 585
支出 527 526 530
盈余 -38 4 55
(资料来源:瑞士联邦统计局)
金融业发达,全国共有银行342家,2004年总营业额22370亿瑞郎,纯利润128.78亿瑞郎。外国银行在瑞分支机构26家。2004年瑞士银行管理的有价证券总金额达34590亿瑞郎,其中国外储户存放在瑞士银行的有价证券金额19670亿瑞郎。银行职员10.7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3.2%。最大城市苏黎世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是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黄金交易市场。
有193家保险企业,职工8.5万人。2004年瑞士保费收入1253.27亿瑞郎。
2004年外汇储备847.54亿瑞郎。瑞士国库目前拥有黄金1300吨,是全球人均拥有黄金量最多的国家。
瑞士两大银行:(1)瑞士联合银行(UBS),由原瑞士联合银行和瑞士银行公司于1997年12月合并,管理资产总计22800亿瑞郎,是世界第一大资产管理者。2004年营业额374.02亿瑞郎,同比增长11%;纯利润80.44亿瑞郎,同比上升29%。(2)瑞士信贷银行(CSG),成立于1856年。自有资本347亿瑞郎。2004年营业额540.14亿瑞郎,同比增长5%;纯利润56.28亿瑞郎。
保险公司: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1872年成立。1997年与英国最大的烟草集团BAT的金融保险业务分部(BASF)合并,组成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总部设在苏黎世。新集团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公司,员工6.2万人。2004年,集团盈利31.43亿美元。自有资本221.81亿美元,同比上升17%。2004年保费收入493.04亿美元,纯利润25.87亿美元。
【对外贸易】外贸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95%的原料、能源和60%的消费品依靠进口;工业产品的70-90%外销。2006年外贸总额3429亿瑞郎。近3年进出口情况如下:(单位:亿瑞郎)
2004 2005 2006
进口额 1370 1491 1654
出口额 1463 1570 1775
差 额 93 79 121
(资料来源:瑞士联邦统计局)
主要出口商品是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医药、精密仪器、钟表、纺织品、服装以及食品,进口商品主要是原料、半成品和耐用消费品。主要贸易伙伴是欧盟国家和美国。
【对外援助】瑞士将帮助战乱国家恢复和平、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作为其发展援助的主要目标,并通过双边和多边途径加以实施。援助对象主要是非洲、亚洲、拉美地区贫穷的中、小发展中国家以及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瑞政府计划到2015年达到联合国制定的关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援助占其国内生产总值0.7%的目标。2006年瑞士对外援助金额为20.65亿瑞郎,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0.44%下降到0.39%。
【对外投资】2004年瑞士对外直接投资2399亿瑞郎。投资主要在美国、欧洲及其他地区工业国。
【外国投资】2004年外国在瑞士直接投资359.9亿美元。共有569家外国企业在瑞注册经营,共创就业岗位2289个。
【著名公司】雀巢公司:成立于1866年,总部设在韦维,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工业集团。2005年营业额910亿瑞郎,纯利润80亿瑞郎,同比增加7.5%;公司雇员为25万人,减少1.2%。公司主要产品有饮料、奶制品、冷冻食品、成品及半成品食物、巧克力和糖果等。董事长赖纳•古特(Rainer Gut),总裁彼得•包必达(Peter Brabeck)。
ABB集团:1988年由ASEA公司和BBC Brown Boveri公司合并而成,是一个业务遍及全球的电气工程集团,主要业务包括开发、生产和销售发电设备、高压输电设备及系统、中低压配电设备及安装和电力机车等。总部在巴登。2005年营业额224.42亿美元,同比增长1%,盈利7.35亿美元,是ABB集团自2000年以来首次实现盈利。现有雇员10.35万人。集团董事长于尔根•杜曼(Juergen Dormann),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弗莱德•金德勒(Fred Kindle)。
诺华公司(Novartis):总部在巴塞尔,世界第二大医药公司。由瑞士两大化工集团汽巴•嘉基和山度士于1996年3月合并而成。2004年营业额282.47亿美元,同比增长14%,纯利润57.67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主要经营医疗保健、农用化学品和食品。现有员工8.14万人。集团总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魏思乐博士(Dr.Daniel Vasella)。
【人民生活】实行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政策。根据瑞联邦统计局公布,2004年,全日制就业者人均月工资6305瑞郎。全国共有医生25395名,每10万居民中有医生196名。有372家医疗保健机构,床位4.396万张。2005年有固定电话539万部,移动电话450万部,公用电话45万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85部。2004年有机动车528.7万辆,其中小轿车381万辆,每千人有小轿车510辆。
【军事】实行民兵制,现役编制兵力12.6万人。有陆、空军两个军种。凡20-34岁身体健康的男性公民都必须服兵役,服役人员一生中参加军训时间总计280天。服役期间和退役后,单兵武器装备均归个人保管。妇女可自愿服役。1995年,瑞士颁布了第一部民役法,规定自1997年起公民可在军役和民役间自由选择。民防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定期的训练制度。在联邦委员会通过的有关民防的法律中规定,民防服役人数将降至12万,费用每年2.76亿瑞郎。联邦委员会拥有最高指挥权并通过国防部领导军队。总体作战指导思想是防御战。为适应冷战后形势变化,将原全面防御方针改为灵活防御方针,即注重提高部队的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2006年国防开支38.98亿瑞郎。
【教育】教育事业由各州管理,自筹经费,自编教材。全国实行9年义务教育制,各类学校11000所。有13所高等院校,其中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和洛桑高等工业大学直属联邦。2005/06年度9年义务教育学生 80.2万余人,高中及职业学校学生31.7万人,高等院校学生16.6万人。
【新闻出版】有1个通讯社:瑞士通讯社。全国有报纸79种,影响较大的是德语报纸《新苏黎世报》,《每月导报》和《一瞥报》。
各语区均有各自语言的广播电视。瑞士公共广播电视公司(SRG),总部设在伯尔尼,1997年开播,享有联邦广播特许权,负责用四种官方语言制作和播送广播和电视节目。瑞士国际广播电台用官方语言和英语、西班牙语及阿拉伯语制作节目,通过无线电短波、卫星向国外传送。
2004年,瑞国内出版和发行的图书有10376种,拍摄(包括合拍)电影47部。
【对外关系】瑞士为永久中立国,自1815年以来一直奉行中立政策。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为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瑞正在调整其外交政策,由传统保守的中立向“积极的中立”过渡。自2002年9月加入联合国以来,瑞外交政策更加突出人权和人道主义色彩,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扩大瑞的国际影响。瑞士同世界上191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
双边关系
一、政治关系
瑞士于1950年1月17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9月14日,中国同瑞士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公使。1956年1月和1957年4月,中瑞先后将外交关系由公使级升格为大使级,并互派大使。
1951年11月,瑞士在上海设立总领事馆,1962年12月关闭。1995年4月,瑞士驻上海总领事馆重新开馆。2006年10月,瑞士驻广州总领事馆开馆。
1954年4月,中国在日内瓦设立总领事馆。1988年9月,中国驻日内瓦总领事馆关闭,中国驻苏黎世总领事馆开馆。
瑞士是最早承认并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建交57年来,两国关系发展平稳。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国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两国高层互访频繁,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一)重要访问
1954年6月12日,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周恩来总理兼外长顺访瑞士。
1961年5月29日,出席日内瓦会议的陈毅副总理兼外长赴瑞士首都伯尔尼拜访瑞士联邦主席瓦伦和外长彼蒂彼爱。
1973年5月,瑞士前外长彼蒂彼爱访华;6月,瑞士前外长施皮勒访华。
1974年8月,瑞士联邦委员兼外长格拉贝尔访华,格是中瑞建交以来第一位正式访华的瑞士国家领导人。
1975年4月,瑞士联邦委员兼交通动力部长里恰德访华。
1978年5月,谷牧副总理访问瑞士。
1979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荣毅仁率中国政协代表团访瑞。
1982年6月,国务委员兼外长黄华出访途经瑞士,瑞士联邦副主席兼外长奥贝尔会见并宴请。
1985年6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率中国人大代表团访瑞。
1986年11月,瑞士联邦副主席兼外长奥贝尔访华。
1987年3月,国务委员兼外长吴学谦访瑞。
1992年1月,李鹏总理访瑞并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1994年1月,乔石委员长访瑞。
1995年1月,朱镕基副总理访瑞并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4月,瑞士联邦委员兼外长科蒂访华。5月,瑞士议会国民院议长福莱和联邦院议长屈希勒率瑞士议会代表团访华。这是瑞士两院议长首次联合率团访华。10月,瑞士联邦副主席兼经济部长德拉米拉率经贸代表团访华。
1996年9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访瑞;10月,瑞联邦主席德拉米拉访华,这是瑞士联邦主席首次访华。
1997年5月,邹家华副总理访瑞。
1998年1-2月,李岚清副总理访瑞并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1999年3月,江泽民主席访问瑞士,这是中瑞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
2000年1月,吴邦国副总理访问瑞士并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6月,温家宝副总理访问瑞士。9月,中瑞建交50周年,国家主席江泽民与瑞士联邦主席阿道夫•奥吉以及外交部长唐家璇与瑞士联邦委员兼外长约瑟夫•戴斯互致贺电。同月,瑞士联邦主席奥吉访华,并出席中瑞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
2002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组织部部长曾庆红访问瑞士,双方签署了《中瑞两国政府管理培训项目技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2003年4月,瑞士联邦委员兼国防部长施密德访华。5月,瑞士联邦委员兼外长卡尔米-雷伊访华。6月,胡锦涛主席出席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经停瑞士,并与瑞士联邦主席库什潘举行会晤。11月,瑞士联邦主席库什潘来华进行工作访问。
2004年6月,曾培炎副总理访问瑞士,双方签署《旅游目的地国实施谅解备忘录》。10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上将访问瑞士。同月,瑞士联邦委员兼内政部长库什潘应邀赴上海出席国际文化政策部长级会议,并访问西藏。
2005年1月,黄菊副总理赴瑞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会见联邦主席施密德。7月,瑞联邦委员兼经济部长戴斯来华参加WTO小型部长会议并访华。
2006年1月,曾培炎副总理赴瑞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会见联邦主席洛伊恩贝格。2月,李肇星外长访瑞。同月,瑞联邦委员兼国防部长施密德访华。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访瑞。10月,瑞联邦副主席兼外长卡尔米—雷伊访华。
2007年1月,国务委员华建敏赴瑞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4月,李肇星外长应约与瑞联邦主席兼外长卡尔米-雷伊通话。7月,瑞联邦委员兼经济部长洛伊特哈德访华,代表瑞政府宣布承认我完全市场经济地位。9月,杨洁篪外长出席第62届联大期间会见瑞联邦主席兼外长卡尔米-雷伊,并与其共同签署《中瑞关于加强对话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10月,瑞前联邦主席奥吉出席上海特奥会开幕式。11月,瑞联邦委员兼司法警察部长布劳赫访华。
2008年1月,曾培炎副总理赴瑞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会见联邦主席库什潘。
(二)友城关系
1982年,中国昆明市与瑞士苏黎世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1994年,中国长沙市与瑞士弗里堡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2004年,中国北海市与瑞士卢加诺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2007年,中国上海市与瑞士巴塞尔州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二、经贸关系
1974年12月,中国同瑞士签订《中瑞贸易协定》并成立了中瑞贸易混合委员会。1979年瑞士政府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
双边贸易:瑞士是中国在欧洲重要的贸易伙伴。2007年中瑞双边贸易额94.4亿美元,同比增长39.6%。其中我出口36亿美元,同比增长43.5%;进口58.4亿美元,同比增长37.3%。我进口以机械电子、化工医药等产品为主;出口以初级加工产品和原材料为主,近年来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增加,主要有纺织、机电、化工等产品。
对华投资:瑞士1982年开始在华投资,中瑞合资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是中国批准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工业企业。2007年,我新批准瑞士在华投资项目97个,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瑞士在华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投资区域主要在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
1996年10月,中瑞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建立中瑞合资企业项目融资基金的谅解备忘录》,1998年1月“中瑞合作基金”正式成立,旨在为中瑞中小企业间的合资项目和其它形式的合作提供融资支持。
金融合作:2003年5月,中国证监会与瑞联邦银行委员会签署了《证券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目前,瑞士共有5家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瑞银集团、瑞士苏黎世银行、瑞士欧洲金融银行集团下属的瑞士有限公司)和3家保险公司(丰泰保险公司、苏黎世保险公司和瑞士再保险公司)在中国共设立了7家代表处和5家营业性分支机构。其中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和丰泰保险公司已分别在上海开设分行。
技术合作: 2003年11月,中瑞签署了《中瑞科研合作谅解备忘录》。自1979年至2007年底,中瑞累计签订技术引进合同1559个,合同总金额38.2亿美元。2007年,我新批准从瑞技术引进合同141项,合同金额2.6亿美元。
三、文化、教育、科技和旅游领域的合作
(一)文化交流
近年来,中瑞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两国的文艺演出团体如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戏剧团体等进行互访演出。双方还举办了旅游、绘画、电影和艺术等交流展览。此外,民间友好组织和学术团体交流日趋活跃。
1999年3月,中瑞两国政府签署了《中瑞文化合作意向声明》。
1998年11月25日,中瑞首次联合发行邮票。
2005年8月,中国首次作为主宾国参加瑞士日内瓦节。
2006年起,中瑞已连续三次联合举办卢塞恩中国新春音乐会。
(二)教育交流
中国自1978年开始向瑞士派留学人员。截止目前,我在瑞留学生累计约1200人,我共接收600名瑞士奖学金生来华留学。
1999年3月,中瑞两国政府签署《中瑞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意向书》,双方于2002年将该意向书有效期延长至2005年。
2004年1月,双方签署了《关于在中国公共领域进行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技术合作的协议》。
2006年10月,中瑞双方签署《中瑞2006-2008高等教育合作备忘录》。
自1985年以来,瑞士13所大学中有6所先后与我国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了校际交流协议或科研合作协议。
(三)科技交流
1989年2月,中瑞两国政府签署《中瑞科技合作协定》,正式建立了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关系。1995年4月,中国国家科委同瑞士国家科研基金会签署《科技合作备忘录》。2003年,中瑞签署《中瑞科研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民间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两国有关对口部门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开展多种合作活动。2007年4月,中瑞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将合作实施《2008-2011年科技合作备忘录》。
(四)旅游合作
1998年5月,中国国家旅游局在瑞士苏黎世设立旅游办事处。1999年3月,瑞士国家旅游局北京办事处成立。
2001年11月,云南玉龙雪山与瑞士马特洪峰结为姊妹峰。
2002年7月, 安徽黄山与瑞士少女峰结为姊妹峰。
2004年6月,中国国家旅游局与瑞士联邦经济总局(代表联邦委员会)签署《关于中国旅游团队赴瑞士旅游及相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旅游目的地国)》。同年9月1日《备忘录》生效。
2007年,来华旅游的瑞士游客超过6万人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